中國央行14日公佈的新數據顯示,7月中國國內金融機構淨賣出約合5.97億美元(38億人民幣)的外匯,表明中國出口企業不再將賺來的美元兌換成人民幣,部份投資者正在抽離中國的資金。

文:【大紀元首發《華爾街日報》:熱錢逃離中國 經濟前景堪憂

文:【大紀元首發《外交家》﹕中國政經環境惡化 北京內外交困

.影片來源:新唐人電視 NTDTV.com

中國地區免翻牆觀看網址

中國央行週二(8月14日)公佈的新數據顯示,7月中國國內金融機構淨賣出約合5.97億美元(38億人民幣)的外匯,表明中國出口企業不再將賺來的美元兌換成人民幣,部份投資者正在抽離中國的資金。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擔憂。

中資銀行在過去10個月中有5個月成為美元的淨賣出方。在此期間,企業結匯數量僅達到1,450億人民幣,大大低於通過貿易順差流入中國的外匯結餘9,050億人民幣。

中國銀行外匯購買量低於每月通過貿易和投資流入中國的資金,這表明熱錢流出,或是中國企業決定持有美元外匯收入。

熱錢流出 導致中國境內資產價格下跌

根據《華爾街日報》一篇有關熱錢自中國撤出的報導指出,這和過去10年形成了鮮明對比。那時市場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以及對人民幣的渴望,意味著不僅中資銀行以人民幣收購了通過貿易順差實現的全部外匯結餘,還有大量投機性資本流入中國,也就是所謂的「熱錢」。在2008年的頭10個月,中資銀行通過收購外匯而投放的人民幣淨增量達到3.6兆元。

過去,大量資本流入中國是導致中資銀行貸款失控、資產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的一個關鍵因素。現在,資金正在流出國內,這是導致房地產、股票以及人民幣幣值等一系列資產價格下跌的原因。

資金外流 中國買家爭購香港、倫敦、舊金山等地房產

報導中稱,與此同時,資金外流導致香港豪宅價格攀升,也有中國買家遠赴倫敦、新加坡和舊金山等房地產市場購置資產。

據美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NAR)7月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3月止,非美國買家全年貢獻了高達825億美元的房地產銷售額。其中,中國買家佔據了總額的11%,名列第二名。

中國政府對進出中國經濟的資本流動施加嚴格控制,不過短期投機性資金還是能夠逃過嚴密的監控。

中國二季度資金淨流出714億美元

本報日前也報導,依中共外匯局公佈數據顯示,二季度中國資本和金融項目出現淨流出,流出資金達714億美元。

由於第二季度的3個月均是貿易順差:4月184億美元、5月186億美元、6月317億美元,合計順差687億美元,再加上今年二季度近300億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資流入,資本和金融項目的淨流出意味著實際資金流出超過千億美元。

轉移資金 60%富人已移民或正考慮移民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提到,越來越多中國私人投資者傾向把資金轉移到國外,不過,很難確定被轉移的數額。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Bain & Co.)在2011年的一份報告中對2,600名高淨值個人的調查顯示,其中將近60%的已經完成投資移民或正在考慮投資移民。

追蹤中國精英財富的胡潤百富(Hurun Report)創始人胡潤(Rupert Hoogewer)說,中國企業家正在投資商業房地產和股票,主要是在美國和香港。他認為,未來10年可能將繼續保持這一趨勢。

中國企業選擇持有美元外匯 人民幣持續貶值

對美元的強烈需求也促成了人民幣匯率走勢的重大轉向。今年年初以來,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了0.7%,這還是在中國央行頂住市場壓力、未使人民幣進一步貶值的情況下。央行陷入這樣的處境很少見。中共仍然牢牢地控制著人民幣,把國內市場人民幣日交易區間控制在很窄的範圍內,投資者僅能於這範圍內施壓人民幣升值或貶值。

報導中引用分析人士說法,許多中國國內公司正在選擇持有美元外匯收入,而不是人民幣,這使中資銀行持有外匯的規模減少。外匯策略師認為,人民幣繼續貶值這個趨勢在未來幾個月不會改變。

上海股指下跌17% 上市募資總額下降35%

資本外流也是導致中國資產價格下降的一個原因。上海證券綜合指數與去年同期相比跌了17%,房價也有所下降。在中國東部富庶的杭州市,豪華公寓價格過去一年下降了8%。

據數據提供商CapitalVue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七個月中國企業的募資額同比下降了35%,同期新建住宅建築面積同比下降了13.4%。

《外交家》中國誤導性的和浪費的經濟刺激計劃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外交家》雜誌8月9日發表一篇評論文章﹐中國目前面臨內外交困的窘境,並分析其原因。

文章說﹐如果追溯一個大國的崛起和衰落是棘手的,說明那個大國的發展已經見頂。對其國力的衡量﹐除了考慮一個國家的經濟或財富水平之外﹐還考慮其增長勢頭以及是否是可持續發展,另外,外部環境也很重要。

文章說﹐(這幾年)﹐幾乎所有的東西(都發生了變化)。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象徵意義,標誌著中國國力達到頂峰。之後﹐一切都開始走下坡路﹐趕上全球經濟危機,中國經濟一直沒有完全恢復的勢頭。可以肯定的是,在北京的2008~2009年的經濟刺激計劃,赤字開支和信貸激增的推動下,成功地避免了經濟衰退﹐使得2010年成為保持兩位數經濟增長的又一年。一段時間,北京保持其經濟的高速增長的能力,成為其強有力的領導和韌性的標誌。但我們一點也不知道的是,中國誤導性的和浪費的經濟刺激計劃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約為1.5萬億美元(含三分之二以國有銀行貸款的形式)的經濟刺激計劃,大部分被揮霍在固定資產的投資上,如基礎設施,工廠和商業地產。因此,許多項目並不是經濟上可行的,並給銀行體系背上堆積如山的不良貸款。房地產泡沫一直存在那裡。在投資和家庭消費之間的宏觀經濟的失衡幾乎沒有改善。今天,中國的經濟政策制定者都在試圖重振受挫的經濟增長。地方政府債務,隱藏在銀行體系裡的大量不良貸款,外部需求疲軟,以及來自投資的遞減收益,使得北京不可能再使用相同的舊的經濟劇本讓經濟紅火。

根據2012年蘭德的研究﹐短期的困難並不會減少北京的憂慮。在未來十年中,許多在過去二十年有助於中國的兩位數增長的有利的結構性因素會消失。排在首位的是人口結構。中國勞動人口的比例在2011年達到頂峰,並已開始下降。與此同時,老年人口的比重開始迅速崛起。在2010年,65歲及以上人口佔8.6%﹐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可能增長至14.3%。人口老齡化將增加勞動力成本,減少儲蓄和投資,加重醫療和養老金成本﹐放慢經濟增長。

另一個困難的障礙是環境的惡化。北京為了快速的經濟增長而忽略了環境保護。但環境惡化的成本在經濟和政治上已成為不堪的重負。今天水和空氣污染造成75萬人過早死亡以及大約8%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國長期遭受苦難的人口﹐終於開始大力爭取他們的環境權利。僅今年一年,大規模的抗議活動迫使政府取消將威脅到在中國的兩個城市的居民的健康和生計的廠房興建計劃。在未來十年中,環境惡化和全球變暖的影響將進一步拖累中國經濟增長。

對於中國經濟增長來說﹐最嚴重的長期障礙是其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在過去十年中,北京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扭轉市場化改革和開展中央集權的發展道路。相應的結果是,國有企業都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影響力,並享有壟斷特權。金融體系有利於私營企業家運營的企業。家庭收入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3%,低到沒法支持更高的消費水平,這是再平衡中國經濟並提供未來增長的源泉的關鍵因素。根據世界銀行的一份有影響力的研究,如果沒有系統化的改革,在未來二十年的增長每年將遠遠低於7%。

文章還說﹐中國公民已更為坦率﹐願意爭論黨的權威。儘管中國在審查制度上投入了巨大資本,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互聯網給中國老百姓一個強大的集體的輿論聲音。政府政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正被質疑﹐廣泛的問題包括一個孩子的政策,預算的透明度,教育和醫療保健政策。這些事態發展的背後,構成了對現有政權的合法性的根本危機。

作為執政黨的精英,他們的團結不再被視為理所當然。薄熙來事件已揭示了高層政權的裂痕。更糟糕的是,今天﹐一個政治上的不適和迷失方向感貫穿了整個黨。許多人意識到,沒有根本性的政治改革,黨的統治將無法持續更久。

另外,中國的外部環境開始惡化。因領土糾紛﹐它與許多鄰國的關係已經變得更具爭議性。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對於中國的重商主義政策已經失去了耐心。最重要的中美關係變得更具競爭性。在這種關係下﹐因為意識形態的衝突,地緣政治的競爭,戰略的不信任﹐擴大了最根本的裂縫。

世界各地的國家,在自己的理由下,對中國的影響力提高警惕,並開始向後推,北京不再能夠放開手腳,擴大其經濟立足點,並得到開放的其它國家的市場與資源。

這些分析揭示出﹐一黨統治下,中國的國力增長已經見頂。獨裁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可能已顯示後天安門時代的經濟奇蹟,但實際上,如果它還沒有完全破產的話﹐這種模式已失去了它的神奇。

一個正面的分析是(中國)需要一個正確的改革,特別是要回歸到親市場的發展戰略﹐並過渡到民主法治,中國可以從容面對內部和外部的挑戰。基於一個更自由的市場經濟體制將更加有效和公平。民主改革會給政權帶來合法性,也有助於減少海外對中國的敵意和不信任。如此這般﹐中國的未來不一定是令人沮喪的。

arrow
arrow

    asiafei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